祝贺余娟老师在成都市“我来金沙讲堂课”赛课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发表时间:2021-06-24 17:24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近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成都市2021年“我来金沙讲堂课”历史赛课活动决赛,于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举行。我校余娟老师从成都市23个区(市)县脱颖而出,进入现场授课总决赛,并最终荣获“我来金沙讲堂课”活动成都市赛课一等奖,并被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公众服务与社会教育部聘请为特聘教师。


此次赛课活动响应了教育部、国家文物局2020年联合印发的《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旨在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使馆校合作常态化、长效化。在中国文化遗产日即将来临的特殊时刻,将考古遗址变为历史课堂,丰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拓宽中学历史教学场域。引导中学生更好学习、宣传瑰丽的金沙文化和古蜀文明,深入了解四川和成都深厚的人文历史,深切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充分感受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持久魅力。

这一主旨与实外五龙山历史组承担的区级课题——《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的初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内容不谋而合,也与主研人员余娟老师长期关注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的互动这一研究旨趣相契合。在新都区历史教研员谭福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历史组“同道”的支持打磨下,余娟老师将高远的立意、巧妙的设计、鲜活的情境编织在一起,呈现出了《千载金沙 国魄蜀魂——从蜀都之光看天府气象》一课。




依托课题“讲好中国故事”,余娟老师在2020年实外五龙山教育研讨会上,以“汉代海昏侯刘贺的形象”为核心问题,借助传世文献与考古实物等多种类型的史料,呈现了一节精彩的“遗迹探秘课”,为《千载金沙 国魄蜀魂——从蜀都之光看天府气象》一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千载金沙 国魄蜀魂——

从蜀都之光看天府气象》



三千年前的古蜀金沙为当今的天府之国留下了何种文化基因?勤劳、智慧、有信仰的金沙先民与今天聪慧勤巧、开放进取的成都人民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血脉联系?金沙文化以怎样独特的魅力融入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洪流当中?余娟老师以一系列牵连古今又极富张力的问题为核心建构了本课。

01

溯源金沙 光耀蜀都——

遗址发掘间的城市渊源


余娟老师以丰富的素材展示了金沙遗址的发掘和出土的重要文物,引导学生了解金沙遗址与成都城市之间的历史渊源。


02

王都剪影 生死之行——

社会生活下的开放进取


在这样一座三千年前的城里,金沙先民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余娟老师借助金沙遗址鲜活的文物资源,带着学生一起勾勒了古蜀先民“住、用、食、行、葬”的“生死之行”。以“十节玉琮”这一最早的“蓉漂”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金沙在不断的对外文化交流中,逐步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03

人神共舞 天地不绝——

祭祀崇拜中的精神信仰


余娟老师以金沙“石磬”为载体创设历史情境“连接天地之声”,让学生在空灵的磬音中感受先民祭祀崇拜的庄严。余老师还设计了“照耀古今的光芒”这一活动探究,让学生在观察、仿制太阳神鸟的过程中,体会金沙先民的太阳崇拜与黄金崇拜。开放包容的古蜀国在活动中呼之欲出,与今日的“天府文化”古今辉映,“金沙不仅是成都的根,也融入了成都的魂”,但金沙远不只是成都的金沙,它还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之中。

余娟老师以其深厚的专业底蕴,扎实的教学功底,优美的课堂语言,征服了学生,征服了评委老师。

此次赛课活动虽已结束,但实外五龙山历史组对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堂全新教学模式的探索仍在继续。如何自然地将历史故事渗透嵌入常规历史教学课堂实践中,如何形成历史故事叙事教学的系统策略与教学模式,如何在“讲好中国故事”中培育文化自信,依旧是历史组不断探究的课题。日拱一卒,步履不停!

文案:熊宗惠 王少辉

图片:历史教研组

排版:熊含

审稿:王少辉 刁礼霞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