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专家  莅临我校调研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发表时间:2021-05-17 18:16作者:教师发展中心

新都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专家

莅临我校调研指导教育科研工作


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2019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意见》强调要鼓励支持中学教师增强科研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深化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规律性认识,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书育人有效方式和途径,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在此背景下,我校采取多元方式,推动一线教师将教育科研与育人实践进行深度融合,助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13日下午新都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由新都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范建成、新都区教育学会会长、新都区政府副总督学鲁家勋、新都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郭晓莉及胡元敏、唐志明、李倩垚老师一行六人组成的专家组对我校的教育科研整体情况及区级课题推进情况进行了调研。

    我校代东风副校长、周密校长助理、教师发展中心王少辉副主任、区级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随课微写”思路的策略研究》课题组成员以及其他区级课题负责人陪同专家组参与了调研座谈会。





1

代东风副校长介绍

我校科研工作的整体情况

代东风副校长首先对专家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同时衷心感谢区教科一直以来对我校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与精心指导 接着,代校长以《教育科研与育人实践的双向互动》为题介绍了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整体情况。他强调我校科研工作是在育人实践的顶层设计(把懵懂少年培养成智慧青年,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力)与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革命等宏观体系的指引下开展的,其基本理路为“始于育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意识,归于科研成果对育人实践的切实助推”。然后代校长以详实的数据、丰富的事例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校校本科研的设计与实践、校本科研的机制建设以及现阶段取得的科研成果。

最后,代校长阐述了我校校本科研的“当务之急”:1.与顶层设计进行深度融合,构建更为成熟的校本科研体系;2.从课堂教学实践切入,切实以校本科研成果助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3.营造“问题即课题”、“科研自觉”的文化氛围,切实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2

“随课微写”课题组

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我校在研区级课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随课微写”思路的策略研究》负责人马杰老师从课题的问题缘起、课题研究目标、研究设计、研究过程、研究方法、阶段成果等维度详细介绍了课题推进情况。课题组彭婷老师以班级课堂教学实例为依托,通过展示初一学生“第一手”的“课堂随写”作品,生动地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细节。








3

区教科院专家组

对我校科研情况进行指导


    胡元敏、唐志明、李倩垚老师围绕着问题聚焦、理论支撑、概念界定、资料分类等问题,从课题研究的规范与技术层面对“随课微写”课题进行了专业指导。








    鲁家勋会长高度肯定了我校将学生健康放在首位,唤醒学生生命内力的办学理念,他希望我校以科研为抓手助推学校品质与特色不断向纵深发展。针对“随课微写”课题,他强调“没有设计就没有钻研”,建议课题组从课题研究中的突出问题出发,进一步理清课题研究目标与研究设计,化整为零、化难为易。

郭晓莉所长对我校教师的科研热情、科研能力以及我校的科研机制建设、校级课题管理工作等给予了充分肯定。对于课题的具体研究,她强调一定要设计先行,有计划、有内容、有记录,在“教”“学”两端不断为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最后范建成院长做总结性发言,他重申了此次调研重在通过指导、督促,助推我校“内涵发展”的初衷,同时对我校科研工作的基本理路、教育年会的扎实开展、教研科研一体化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要求各课题组在课题研究中进一步重视“过程理性”与“文本规范”,希望学校能够以“五育并举”、“核心素养的培育”等育人实践为指向,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重点课题,整合各项资源,将全校师生深度卷入,切实将教育科研与育人实践的双向互动推向新高度。

    座谈会后,代校长陪同专家组参观了我校“九农园”劳动实践基地。参观过程中,专家们深入了解了我校劳动教育实践、“一日三体锻”、“英语角”、“选修课与社团”等特色育人活动的开展情况,高度赞扬了我校“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观。


  学校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在育人实践与教育科研中不断消化吸收专家组的指导意见,继续搭建更为成熟的校本科研机制、平台,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整合更为多元的校内外资源,营造更具活力的科研生态。



文案:赵婷婷、王少辉

图片:梁珂珲

排版:熊含

审稿:王少辉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