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高德胜:家庭教育——承担责任、直面挑战发表时间:2019-01-21 18:54 在一般公众眼里,办好教育的事业,主要责任在学校、在政府、在社会,家庭是教育的权利主体,不是责任主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确实主要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责任,但家庭在享有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应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点破了这一点:“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 父母的一举一动,都发挥着教育作用 有人将家庭形容为“第二子宫”。婴儿从妈妈的子宫里降生,但不是降生于冰冷、危险的世界,而是降生于温暖、安全的家庭,实际上是由妈妈的“第一子宫”转移到家庭这一“第二子宫”。 家庭作为“第二子宫”,其重要功能在于养育,即“养”和“育”。养,就是给予身体上的照料,让孩子吃饱穿暖、安全成长;育就是培育孩子的心灵,使其有一个基本的心智和仁心,为其终身的学以成人之路奠定一个良好基础。“养”与“育”,都是父母不可缺失的责任。 但现在,广大父母钟爱子女,却由于现实条件、教育观念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只养不育”的问题:有的父母将养育子女的责任推给长辈,有的以工作忙为借口,很少陪伴子女。应该承认,初为人父、人母者多处在工作、事业发展的关键期,生活、工作负担沉重,但无论有多忙,都不能成为不陪伴、教育子女的借口。 父母作为“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教育不是以专门的方式进行的,而是与家庭生活融为一体、以共同生活的方式进行的,呈现出“生活教育”的形态。作为父母,你过什么样的生活,在生活中重视什么,不重视什么,你如何对待人生,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对待他人,表面上看不是教育,但实际上都发挥着教育作用。作为父母,如果你对待工作是应付与取巧的态度,在家庭里沉溺于网络游戏与肥皂剧,却又渴望自己的孩子好学上进,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承担教育子女责任的前提是教育好自己,用健康向上的生活给孩子树立榜样、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做父母的都有“望子成龙”的渴望。但承认、理解父母望子成龙的渴望是一回事,反思在这一渴望驱动之下的极端功利之心则是另外一回事。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导致很多父母在子女教育问题上过于焦虑、过于功利,滑向只渴望子女“成才”,而忽视如何让子女“成人”的歧途。 只要“成才”、不管是否“成人”,其实也是父母没有尽到“第一任老师”教育责任的表现。不少父母为了让孩子“成才”,超出孩子承受极限去报各种补习班,只要学习成绩,不要身心健康;有些父母为了帮助孩子在竞争中获胜,甚至不择手段,表现出一种只要成绩突出、不顾孩子品德发展的不良倾向。这些极端做法,带给子女的伤害后患无穷。成人与成才相辅相成,不能成人,何以成才?做父母的,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 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赋予孩子的,不仅包括健康的身心,而且要有良好的品质底色。这是孩子将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也是以后能幸福生活的有力支撑。 ![]() 家校合作, 让学校向着更好、更强的方向发展 如果说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的话,那么正规学校就是“人生第二所学校”了。家庭和父母承担教育责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与学校教育合作,共同办好公共教育,为公共教育事业的发展尽一份力。 作为合作者,家庭和父母的第一项合作责任就是为学校输送一个有基本品德和文化教养的学生。父母教育自己的子女达到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起点,是家庭和父母的基本责任。同时,子女入学之后,并不意味着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转移到学校。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是“终身责任”,这时候,作为“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育责任是双重的,一方面要承担子女在家时的教育责任,另一方面则要承担与学校进行配合、与学校一道对子女进行共同教育的责任。学校应向父母通报子女在校学习、生活的信息,父母也要了解子女在校学习的基本状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协助学校和老师对子女进行各方面教育。 客观说,家长在家校关系上不处于优势。在优质教育资源不那么充足、均衡的现实情况下,在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处境下,家庭往往会被动地跟着学校跑,是被动的一方。但也不能否认,一些学生家长也给学校施加了诸多不必要的压力。如学校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减负的要求,少布置作业、不进行违规补课,但一些家长出于功利思想,通过各种方式向学校施压,让学校多布置作业、组织补课,甚至以家长的名义代替学校组织学生休息时间补课。由此看来,父母承担与学校合作责任的另一种方式就是不以自己的功利思想、功利动机逼迫学校、逼迫孩子,为日益激烈的升学考试竞争火上浇油。教育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未来,关系到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父母应有作为“人生第一任老师”的视野与气度,应该有超越功利思想看教育的胸怀,应该成为使学校变好、变强的正能量,而不是成为使学校更加功利、竞争更加激烈的力量。 家庭和父母承担合作责任的另一方式是支持、配合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学校除了进行文化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些日常生活要求也需要在家庭得到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出于功利考虑,一些家长对这些不能转化为考分的活动不支持、不配合,不愿意承担责任。如前所论,成才与成人是一体的,只盯着成才反而成不了才,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从子女健康成长的角度,父母都应该支持学校为了孩子成人而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 教育事业是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事业,家长当然有权利对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批评和监督,这也是承担与学校合作责任的方式之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问题是难免的,甚至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家长的质疑、批评与监督,是及早发现问题、少犯错误的保证。比如,如果一些学校存在着义务教育阶段违反规定、按考试成绩进行快慢分班的做法,家长就要给予及时监督,向教育行政部门反映,配合教育行政部门制止这种违规做法。我们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看待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监督,即这种监督不单是维护家庭、子女的教育权利,还是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健康、有序、高品质发展的有效保证之一。 ![]() 家庭教育的挑战越来越大, 国家、社会、学校不能袖手旁观 家庭与父母要承担教育责任,但国家、社会、学校也要看到当今家庭所面临的各种挑战。 父母要做的,就是不溺爱孩子。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方式不对,那就是对爱的扭曲。爱不是让孩子依附于自己,而是让孩子逐步独立自主。溺爱所带来的只能是孩子依附性、依赖性的增强。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引导他们自主处理学习和生活问题,适当承担家务劳动,对他们的成才和成人都是极有益处的。 父母要做的是积极与邻里交往,与其他父母一起建构丰富多彩的社区生活,为孩子们的相互交往、相互陪伴创造条件、提供看护。 父母所要做的,一方面是要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不沉溺于网络、游戏和手机,过一种健康的家庭生活,为孩子树立榜样;另一方面,也要有意识引导孩子的电子生活,从小养成不被电子媒介所左右的生活习惯,预防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沉溺。有一些父母,在陪伴孩子上没有耐心,孩子一闹,就给孩子一个手机让孩子去玩游戏以换得自己暂时的安宁,这是最糟糕的处理方式,是将孩子往游戏沉溺的斜路上推 当然,国家、社会、学校不能让家庭和父母独自去面对这些时代挑战,要给予他们适当的援手。全面二孩制度的推行,可以适当缓解家庭越来越小的危机。国家在社区建设上也应有所创新,探索能够促进邻里进行深度交往的社区结构模式。面对电子媒介的扩张,政府应该对相关产业进行法律约束与伦理规制,引导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承担起爱护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责任。学校则可以通过开设家长学校等方式,既让家长获得先进、正确的教育观念,也给家校合作打下良好的价值共识基础。 【作者:高德胜,《中国德育》学术委员,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原载于《人民教育》2018年第19期,原标题《办好“人生第一所学校” 做好“人生第一任老师”》,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生活德育微学园”】 *本文转载自中国德育,如有侵权请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