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难忘的班会课成为学生美好时代的回忆发表时间:2018-11-06 15:52 ![]() 让难忘的班会课成为学生美好时代的回忆 班会课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载体,如何精心设计、用心实践、尽心创新班会课,让其更有趣、有意义,是每一位班主任专业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11月2日,我们有幸跟随陈文刚主任来到剑南要地、古蜀之源——德阳,在三十而立、充满文化气息的德阳五中,参加了第十二届全国中小学(中职校)班会课专题研讨现场会,感受、学习中国班会研究的前沿成果。 ![]() 会议在紧凑的节奏与密集的信息输出中展开:2天时间、德阳五中30年校史回顾、1场专家报告、1次课间操观摩、2次班主任工作室的成果汇报、3节小、初、高优质班会课、3轮专家点评、4节微班会现场上课、4节班会课说课、5节微班会故事…… 这些信息、数据、故事、案例、活动冲击着我们思维中班会课的固有边界,激发着我们的问题意识,让我们在深度思考、理性对话中沉淀思维。 ![]() ![]() 随着微博等新媒介的兴起,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微”“秒”的变化:时时刻刻更新微博、浏览微小说、关注短新闻、刷网剧、购物“秒杀”……追赶时间、超越时间已然成为时下的生活基调,“微生活”变成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观念的变迁投射到校园这一场域,“微班会”便应运而生,掀起了德育领域的一场“微革命”。 “微班会”改变了传统的班会模式,让班主任从繁忙的班级事务中抽离出来,获得碎片化的德育空间,为高效德育开辟了路径。在此种背景下,有着“班会研究第一人”之称的德育专家丁如许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打造魅力微班会》的专题讲座,系统性地对“微班会”这一课题进行了理论建构。 ![]() 丁老师的理论逻辑自洽、体系完整:微班会具有短、快、巧、灵的基本特点,要根据班情和教育目标进行选题,既“灵机一动”又“有备而来”,既要构建学生价值观的“免疫系统”,又要根据班情与突发问题“对症下药”,建立应急机制;上好班会课的常用做法包括但不限于:观看视频、讲述故事、开展活动、分享照片、运用比喻、进行对话等;而多观摩好课、打造特色课、建设资源库、形成校课程应成为微班会研究的努力方向。 此外,此次会议中出现的一些有关班会课的理论与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如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大系统中构建班会课;加强班会课的系列化研究;加强班会课的线性、过程性研究,长时段地关注班会课前、课中、课后学生的情况;班会课要注意延展,班会课的结束就是学生行为新的开始等。 思考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宽度,理论建构的最大意义在于它丰富、延展了班主任工作实践的内涵与外延,让我们摆脱茫然,既头顶星空,又脚踏实地。 ![]() “微班会”的高度概括 ![]() 何为“德育” ![]() 德育的政策指导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结论、不是答案,而是问题与思考。参会老师借助敏锐的问题意识让一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德育话题焕发新的生机: 《爱要用行动来表达》:大爱无声,仍需表达;感恩于心,见诸行动——爱是底色,行动是关键;邢艳老师“重拳轻碰”,以诙谐幽默的语言、犀利不失温情的点评,让学生高度参与、真情流露,在轻松实践中学会了表达爱的技能。 ![]() ![]() 《遇见》:入学教育如何做?从爱校开始:培养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主人翁意识,将个体的发展与校史的绵延融合在一起。 《风景这边读好》:高中生如何回应浮躁时代语境下的阅读困境?将阅读这一美好行为具体化:高中生是否需要阅读?高中生如何安排阅读的时间?高中生可以读哪些书?杨武老师以丰富的个人学养,带着学生一一探究。 从生活现象到物理实验再到哲学思辨,司空见惯的“静”,也可以有多维探讨:寻静、悟静、行静、动静。 ![]()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追星”与“崇尚科学”在孩子们的世界对立又交融,在理性分析与审视思辨中如何找到一个正确的出路? 仪容仪表整齐这一常见规则,如果从“正衣冠”的传统文化与国学思想切入,该如何解读?书法与工匠精神又有何联系? ![]() 以上这些班会课的上课效果见仁见智、仍待商榷,但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与困惑,无不契合了自然与社会、校园与学生的需要,带有浓浓的人文气息。那么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班会课嗅觉——问题意识呢?关注自然困境、社会热点,以“共情力”阅读学生,做好课前调查。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时刻处于海量信息的裹挟之中,如何就地取材、开发课程资源?创新课程设计是关键。 运动带来健康体魄已成为时代共识,但如何激发学生“动”起来呢?刘丹娜老师利用Keep 这一APP克服个体差异,形成学生运动的长效监督机制。互联网工具与德育进行了一次完美衔接。 关于勇气与尝试:软吸管穿破硬土豆;关于合作共赢:一个吃饼干的小游戏,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关于换位思考:两根手指比划“人”,视角不同差异大……与说教的苍白无力相比,活动与游戏真正做到了“闲花落地”、“细雨湿衣”。 摆出可视化的“人生进度条”,面对直观数字,学生不得不在“向死而生”中重新思索生命的意义;活在二次元世界的洛天依,成为了传统文化与“00后”之间的友好使者…… 人类世界的普适价值恒定而长远,而传达它们的方式却应该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创新。 ![]() ![]() ![]() “微班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捕捉“灵光一闪”的德育契机,与之相应,我们还需要完整阅读与深度思考,会议推介的一些书刊,应成为阅读与思考的起点: ![]() ![]() ![]() ![]() 理论建构、问题意识、创新、阅读,参会众人皆收获满满,理性的思维成果得以沉淀: ![]() ![]() ![]() ![]() 陈文刚主任: 1、班会课必须要调查学生,教学要有针对性,要有教育意义。 2、班会课必须系列化。 3、研究微班会的高效性。 4、建立班会课的资源库。 陈沛老师: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班会课对于孩子的影响和作用。作为班主任,我们工作最大最亮的舞台就是我们的大小班会,在这个舞台上,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学生的心灵还有思想对话,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触碰学生的灵魂,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这次学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生活中的各种小实验可以运用到班会课里,并且能够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小实验中有许许多多的大道理。通过小实验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比我们常用的说教或者案例分析多了一些生动,也多了一层思考。在听课和阅读交流材料中,我学到了很多小实验,我将陆陆续续地用在我们班的班会课上,我还需要多阅读相关书籍,或者多请教理科老师,学习更多的小实验,并把它们灵活地运用到我的班会课里。 在李淑英关于示范课的点评里,我知道了,班会课的选题一定要源于学情,一定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他们的主题;知道了在班会课的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案例和活动都要紧贴生活;知道了班会课的活动一定要尽量让学生的身心都动起来,并且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环境来育人。 这次的学习,让我知道了班会课的艺术,对班会课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平常做的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羊娟老师: 本次班会课现场会,给我带来的最大收获是班会课素材的选取和运用。 一个小小的晃水瓶实验,就可以给同学和老师带来多方面的启示;一个关于生命剩余电量的表格就让作为老师的我们心头为之一振,相信在学生看来,这个表格也有很多的人生启示。从这两则材料出发,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一些班会主题:心静才能明知;身静更利于展现自我;珍惜时间;规划未来人生,拓宽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这次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确班会课确定主题的重要性,同时也应充分地准备素材。这样同学们才能在具体的故事、实验或者图片视频中获得更加真切的感悟。同时也需特别注意的是每一则材料都应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去挖出它包含的生活道理,让每一个实验、故事都能被充分运用于教育教学中。 肖莉老师: 1、微班会不是万能的。因为时间所限,有时话题不能展开,有时讨论不够深入。 2、微班会与主题班会、班级例会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3、同时微班会如何评价,怎样开展微班会比赛,我们可以继续深入研究。 此次学习让我感触最深的便是《爱要用行动来表达》一课,邢老师以亲切而幽默的语言引导学生明白爱就是一个回眸,就是一份糖拌西红柿,就是帮父母挂一件衣服等具体事情,从而破除感恩父母的口号化与形式化,引导学生用朴实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真切的让我感受到了教育就是唤醒,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棵树的吟诵唤醒另一棵树的歌唱;是一朵云的飘动推动另一朵云的绽放。教育人的真情尽在其中。 谭钧芝老师: 要开展主题微班会,必须回应一个问题:班主任如何从班级事务中脱身? (1)班主任工作边界之外的事情,可以“不为”。 (2)普通同学能做的事情,小组长可以“不为”;小组长能做的事情,班干部可以“不为”;班干部能做的事情,班主任可以“不为”。 (3)估计会做无用功,则“不为”。 (4)“芝麻”事件,可以“不为”。 (5)情况不明,暂时“不为”。 (6)个别事情处理起来会影响大局,暂时“不为”。 (7)没做好准备,则“不为”。 成长是对美好事物长时段的持续追求,我们会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抱团成长,让难忘的班会课成为学生美好时代的回忆。 ![]() ![]()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 ![]() 文案:王少辉 图片:所有参会小伙伴 审稿:陈文刚 编辑排版:潘佳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