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 我们青春, 都有梦

发表时间:2018-05-25 17:22

那年, 我们青春, 都有梦

——实外五龙的能量心理选修课


在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2018年的春天,我们相遇了。然后就是一段成长的记忆,回忆,与值得的成长。

能量课程,这个名字可能有点距离,但若是说,给这些青少年们一些能够让他们学会勇敢、尊重与同理心的能量,或许,也就不会言过其实。

临床心理工作与心理团体,在本质上还是有差异的。这个时代的年轻学生们,要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未来学业与社会的各种期待,同时也包括了来自家庭的支持与理解,还有此时的他们,对于同侪团体的需要。

我是谁 ? 我该往哪个方向走 ?

对自己的自我认知是不是很清楚 ?

从一开始的小问卷调查,不论哪一个年代或者是国家、文化,这个时候的年轻人们,是还没有办法建立出对于未来的具体思考与假设,更何况,是对自处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定位与自我理解。

团体的工作,聚焦于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里自由的、信任的去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不去限制你的思维,而是鼓励你把自己的意见讲出来。每一个个体都有其成长的不同环境,对于其他人来说,”自己”当然是跟其他人很不同的。我们如何去看清楚自己,又如何去理解他人所传递出来的讯息。

团体中的”社会缩影”,建立起一个安全的范围,给青少年们一个机会,去建构自己的人格特质,同时也与其他人学会”社会化”的互动方式,毕竟,人类离不开社会行为。在那之前,他们什么时候、有什么机会,可以真正的去学会社会化呢 ?

团体之间,怎么去建立起彼此的信任,对于他人的理解。这不是老师的工作,老师可以跟你解释道理与方法,但实际去做,是你自己要学会的一个智慧。

问题与思考,是在个人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中,一个必要的能力。如果你只会记答案,写考卷,那么就可惜了人类大脑可以做到的更多的事情。前提是,”如何去问问题 ?”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问题”。首先,你要勇敢。

每一个人在这个社会里,在这个团队中,都有其各自的价值。自己的价值,也因能在团队中有所贡献而显示自己的成就与价值。我们什么时候去建立自己的人格价值 ? 我们又如何在与他人互动中,看到自己的不够,同时又能欣赏别人的足够。合作是一个考验自己耐心的机会,他同时降低了个人的需求,但也同时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机会。这个年龄的人,很多没有兄弟姊妹,在家庭结构中,鲜少有机会去学会”良性竞争”,也很少有机会可以体会到,什么叫”同理心”。让人欣慰的是,这群伙伴们,慢慢一点一滴的,学会了要去尊重其他人的声音,但也同时要学会去坚持自己的选择。

社会规则化的结果,是达到一个客观的正义与公平。问题是,对于12岁的学生来说(在发展心理学 : 12岁为形式运思阶段),他们应该怎么去理解这个抽象的概念 ? 过度的保护 ? 还是正确的引导其思维 ?

团体活动的设计,可以是充满冒险与挑战的,同时,也充满着学习的机会,给年轻人们自己去摸索、自己去问、去寻找一个答案。然后再进入成年早期的阶段时,建立起自己对于世界的价值观与自己的人格。

能够有一个安全与公平的空间,让年轻学生们学会去讨论、去提出自己的建议。同时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设定,那么,老师的脚色,就只是退到旁边,给予鼓励与观察。而不是剥夺他们成长中可以自我学习的机会。

互信互助,那是学会尊重人的第一步。同时,也让别人学会尊重你。


在开放的空间里面互动,也同时能够让他们展现自我。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决定,都会影响着最后的比赛结果。蝴蝶效应的理论,与其说的再丰富,不如让他们自己学会体会 “一步一脚印,一印一痕迹”。

青少年的思维结构,已经不同于儿童。但是相与较之成年人,也是很不同。这个阶段的人,很敏感,来自社会、网络、教育的讯息很多,不见得都能够准确的区分。同样对于自己的生理变化,也开始有懵懂的理解。成人在这个时候,更应该担起”榜样”与”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要让他们能够自己去面对、去寻找,同时也要客观地告诉他们,世界很大。


童年已经离去,青春只有一回。

他们是充满未来的、充满希望的一群。不该是温室里的脆弱与自卑,也不该是被压迫的填鸭与机械化。而是勇敢、又温柔的去成长。



能量心理课老师介绍:

王之宏(老师)

台北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四川大学精神分析与心理治疗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研究领域 “压抑”。心理咨询师、儿童教育讲师、亲子教育活动主持人、教师心理成长团体/家长心理成长团体带领者。临床取向 : 青少年心理学、实证科学心理学。

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五龙山校区

图文 | 王之宏

审稿 | 周密

新都区三河街道龙山街99号



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