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 | 养育孩子,这5座山绕不过发表时间:2024-04-07 16:01作者:点击关注 前几天 大叔刷到一个视频 视频中,小提琴大师Zander 正在给一位亚裔小女孩上指导课 一堂课下来 孩子的动作慢慢舒展开来 ![]() 但无论Zander怎么引导 孩子的脸上始终看不见笑容 ![]() 视频最后 Zander找到了坐在台下的母亲 接连问了她几个问题 “您认为您的女儿漂亮吗” “您觉得她的琴拉得好吗” 女孩的妈妈对这些问题 统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接下来的一幕 是这个视频最意味深长的一部分 Zander对女孩母亲坦言道 “我很担心,目前孩子很难微笑 我看到您的焦虑正在她身上蔓延 父母唯一的工作 就是让孩子快乐地蹦蹦跳 今天这堂课真正的转变不在孩子 而是在您身上……” ![]() 这是给女孩母亲的一课 也是给所有家长的一课
养育孩子这条路上 有5座山父母绕不过 1 ![]() 很多人说 这是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 正如文章开头的那个视频里 Zander对女孩母亲说的那段话 “你担心孩子练习不够 然后他们进不了好学校 找不到好工作 然后他们就死了” 短短一语看似戏谑 实则折射了当下 很多父母心里的焦灼状态
其实大部分焦虑 都来自于渴望太多 而专注的太少
当你凝望着孩子清澈的眼睛 当你看到孩子此刻脸上的笑容 当你感受到此时洒在你身上的阳光 当你用心于当前的陪伴 当你专注于眼前 你会发现 为人父母,其实是这世上 最有幸福感的“职业” 2 ![]() 交心是一门沟通艺术 是最有温度的管教 苏格拉底说过 “自然赋予我们一张嘴,两只耳朵 就是让我们少说多听” 智慧的父母都懂得 开口前把自己放进大脑 把孩子放进心里
有人说 “倾听的力量 等同于一个爱的拥抱” 童年时的交心 是孩子一生安全感的源泉 想要跟孩子交心 首先从倾听开始 3 ![]() 前几天“魏永康逝世” 成了全网热搜词 被称作“神童”的他2岁识千字 17岁成中科院研究生 20岁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遭学校劝退 38岁因病去世 他的一生彷佛被按下了加速键
他的母亲曾抱憾自己的普通 为了让孩子完成自己的梦想 除了学习之外 其余一切都不让魏永康碰 以至于成年后的他 热了不知道脱衣 吃饭需要人喂 起床需要人叫 甚至连考试和毕业论文 都需要别人跟在后面提醒
魏永康最大的不幸 是太过依赖别人 是活成父母的附庸 是全然没有自己
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是父母的必修课 让孩子自立又自由 是父母最高境界的养育 4 ![]() 《孩子,你慢慢来》里有一段话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 专心地做一件事儿 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5岁的手指”
教育慢一点 才能辨清脚下的路 才会让孩子在 自己的时区和节奏中 渐入佳境 “岁月本长,忙者自促”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 聪明的父母 从不急于求成 而是放慢自己 并允许TA慢慢来 5 ![]() 父母与孩子一世 最终指向两个字——分离 当孩子飞得越来越高的时候 也意味着与我们一点点分离
当我们退出餐桌 孩子才能学着自己吃饭 当我们退出浴室 孩子才能学着自己洗澡 当我们退出书桌 孩子才能自主学习 …… 我们的每一次退出 孩子便更接近独立
成长没有捷径 被抱着的孩子 永远学不会走路 适时退出 是父母最后的体面 也是对孩子最“计深远”的养育 ![]() 父母对孩子的爱 是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我们见证了一个生命的成长 我们拥有“爸爸、妈妈” 这一最温暖的称谓
孩子从来不归属于我们 人生如陌上 我们指引他们学会行走 他们也让我们鲜花遍布 父母和孩子 其实是一场双向成全
为人父母 是一场心胸和智慧的远行 一路拾级而上 有的山必须绕开 有的山得迎难而上 而那些绕不过的山 终会修成脚下万丈光芒的路 早安~ - END - 排版|湖乎乎 插画指导|lara 编辑|南村 图文|乔智大叔 -大叔推荐·给园长和老师- 十二月工作计划 点击下图,即可获取全套内容 |